在办公室里跟同事闲聊,在谈到孩子的上学问题时,我发现她对我家附近的中小学的师资教学和毕业情况特别了解。仔细一问才知道,原来她2年前就想买套学区房,那时房价刚起步,咬咬牙还能买得起。
可是当她跟家里人说这事时,她老公从城市的工资水平开始分析,再到国家的购房政策,言谈之间都是泡沫、杠杆、走势之类的“大词”,最后的结论就是:“现在不是换房的最佳时机”。于是买学区房的事一拖再拖,拖到现在房价已经翻倍,彻彻底底买不起了。
同事气不打一处来:“当初就该直接买!什么政策不政策的,跟我们有什么关系?我就想让女儿上个好学校!”
我发现,分析一件事情时,视角越高,大词使用越多,越容易让人逃避具体的思考,透支做事的热情,这事最后十有八九实现不了。
01 与其沉迷宏大叙事,不如做好手头小事
在《时间的朋友》演讲上,罗振宇将做事的人和不做事的人做了一个对比。不做事的人最爱探讨大而抽象的问题,比如:情感和理智哪个重要?理想和现实怎么平衡?远方和苟且如何选择?着眼未来和回到初心选哪个?我和你妈掉水里你先救谁?而做事者考虑的问题更加务实,都是关于见招后怎么拆招,最关心自己手头的事的具体难处。
薛兆丰说:“宏观好坏就像全球平均气温,你要是关心人类的命运,平均气温有价值。但是你今天要出门办个事,它真没什么用。”
遗憾的是,普通如我们,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都是“出门办事”级别的问题。而热衷于宏观叙事的人,乐观者产生“虽没出门、事情已办”的虚假幻觉,悲观者产生“不敢出门、没办成事”的畏难情绪。
热播剧《大江大河》有个细节,恢复高考后,黑五类家庭出身的宋运辉,好不容易能上大学,连排队打饭都在认真看书,排在他前后的室友爱谈人生理想。
室友问宋运辉:“你的理想是什么?”
宋运辉说:“下午学完函数的基本点分类。”
室友:“我是问你的长远理想?”
宋运辉:“这个星期学完函数的连续性。”
宋运辉当然也想改变命运,也想报效国家,但想两下就适可而止,然后转头全力以赴地做好该做的事。不像他的室友,爱聊人生,谈理想,喜欢一切宏大叙事,将自己大把的时间精力都花在纸上谈兵上了。而就在他们谈论理想的间隙,那些不动声色、分解理想、落实到每一天的人,很可能已经实现理想了。
所以,与其沉迷宏大叙事,不如做好手头小事。
02 纠结于“大事”,反而做不了事
微博上有人问:“你觉得过去几年自己最大的进步是什么”?博主河森堡说:“不再热衷于宏大叙事,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一个个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上。”
对此我深有同感,因为曾经的我就是一个特别喜欢“宏大叙事”的人。
大一我选修“专利课”,老师讲了个案例,高楼层的水过滤后,给低楼层的人冲马桶,收获了社会和财富效益。我和选修课认识的同桌面面相觑,这么简单?我俩也行!于是我俩就一股脑陷入了“发明梦”里,整天想着搞个大发明,名利双收。从“在指甲刀装个小兜,剪下的指甲自动弹到小兜里”,到“近视族的火锅专用眼镜,增加一个像汽车雨刮那样的雾刮”……想了挺多的,可惜一个都没实现。
这事教我一个道理:“想到和得到之间,还有做到”。
于是后来我就在有意识地改掉眼高手低的坏毛病。
大二时,同学说经济发达的地区重男轻女,我想不通,反正闲着,我就调查下当地的生育观。于是我设计调查问卷,去问妇产科医生,去问产房的夫妇。跑去计划生育部门和统计局了解资讯。从我的调查来看,当地居民没有重男轻女。
大三时,有同学家是渔民,听说台风后损失惨重,我和室友争取科研立项,探讨靠天吃饭的渔民的保险问题,我俩看书查资料后分头合作,她去保险公司,我去渔业局。我记得当时进了一个领导的办公室,他告诉我想要的资料,送我出门时,鼓励大学生就要多研究。
正是这两次的经历告诉我,别把没去做的事想得太难,去之前做好被拒准备的我,实际比想象顺利多了。
我见过很多像我这样的人,利弊得失说得头头是道,但是始终停留在思考上,不去落实,于是最后虚度光阴,一事无成。
也许你设想得很完美,但如果不去踏出第一步,问题就永远不会暴露出来。做人,别想得太远。
03 再伟大的事业也要从小事做起
最怕人动不动就提问:现在的人都怎么回事?人生的意义是什么?
最怕人动不动就感叹:今年是最难就业季,现在做什么都不好做。
最怕你做不好手头小事,却整天热衷于宏大叙事。
办了一年会员的健身卡,因为起不来床而耽误了;种草小众旅行地,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攻略就放弃了;想和朋友一起出去玩,因为不想洗头发犹豫了……
任何手头小事都能把你卡住,你嘴里的宏大愿景什么时候实现?
把你畅想未来、思考人生的时间多留点给手头上要做的事情吧。乐观的宏大叙事者,容易把想当成做,消极的宏大叙事者,容易吓到不敢做。但所谓“未来”,就是每一件小事的集合不是吗?
服务热线
0356-304398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