脱敏期、大小周……你是否也被这些经常出现在新闻里的词语搞得晕头转向?今天英才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些经常出现的职场专业词汇。
01 脱敏期
“脱敏”指医疗术语,指每次注射少量变应原,诱使致敏细胞仅释放微量活性介质,而不引发明显临床症状,逐渐脱离敏感状态。
这个词汇被广泛应用在职场的辞职环节中,意思是员工提交书面离职申请,并获取了公司的同意之后,还要继续到公司打卡上班,直到公司找到了合适的候选人。在脱敏期期间,员工会被收回工作权限,只负责一些无足轻重的琐事。脱敏期主要是为了给公司一个缓冲时间,同时避免员工将公司机密外泄。
不同公司的脱敏期时长也不相同,短则一个月,长则三个月。
但根据劳动法的规定,正式员工提离职需要提前30天,30天后即可走人。因此,超过30天的所谓“脱敏期”都是不合法的。
02 大小周
“大小周”是一种工作制度,是指一个星期上六天班(只休息星期天一天或者星期六一天),下一个星期只上五天班(休星期六和星期天两天),再下个星期又只休一天,再下下个星期又休两天,如此循环。
大小周是介于“单休”和“双休”的一种休息制度,在互联网公司比较常见。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》第三十六条: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、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。而根据大小周的计算方式,大周时的工作时间已经超过44小时,显然是违反了劳动法的规定。
另外,企业安排员工在周末、节假日上班,需要支付加班工资。
03 口袋罪
口袋罪,是法律中一些界定不清、外延模糊以至于难以界定有罪与否的罪名。
在职场,“口袋罪”一般指那些公司口头下发或是临时更改,本身难以界定,却没有记录在员工手册上的一些规定。由于这些规定没有详细的阐释,规定也随时可能更改,因此员工一不小心就会违反规定。
劳动法中有规定,员工是否违反了企业的规章制度,要依据员工手册做判断。而员工手册的制定,需要经过民主程序,经过员工的同意才行,否则属于“无效规定”。因此,因为临时规定而开除员工,也属于不合法行为。
服务热线
0356-304398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