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 “克制”的本质是“放弃”
无论是在工作中,还是生活上,总有些人活得很“克制”。
活得克制当然没问题,问题是有些人并非真的克制,他们只是以为自己很克制,或者强迫自己去克制。
我们的社会很矛盾,一方面鼓励你放下克制,解放天性;另一方面又要求你克制自己,循规蹈矩。
比如腾讯体育的一则广告,讲的是一个中学篮球队员,当他在赛场投篮之际,物理老师、数学老师、历史老师都从自己的专业给他建议。最后,这位篮球员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,投进致胜一球。总结一下,这则广告想表达的是年轻人应该选择自己的想走的路,而不是当个只会听老师话的乖学生。
广告拍的很燃,但是现实中的校园生活呢?
为了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,父母砸钱送孩子进私立学校;为了多一项求职的砝码,孩子的周末全在培训班里度过在;为了能考上一个好大学,每天熬夜到凌晨……没有类似背景的家庭,只能通过更加经济的方式,让孩子努力、努力、更努力,好在体制内获胜,让双方子女在校园外的社会中保持一定的竞争力。
克制自己,放弃自由,是为了在体制内打胜仗。而想打胜仗就得服从体制的游戏规则,因为你没有不玩游戏的权力。
正是这种“没有选择权利”的感觉,让很多人心中的火慢慢熄灭,不再期盼明天的太阳,也不再抱有获得喜乐与祝福的希望。
他们彻底放弃了做选择的权利,连反抗都不曾反抗。因为“做出选择”就意味着需要与规则对抗,就意味着身上有了更重的压力。
只需要放弃“选择”,那么他们便能把人生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。
比如那些只负责赚钱,不负责照顾孩子的父亲,之所以为人诟病,道理就在此。他们看起来是在分工,实际上把父亲的责任推开了。一旦孩子行为有了偏差,当爸的可以轻而易举的把矛头指向妻子,痛骂妻子的不是。
他们之所以可以骂的那么理所当然,就在于他们的自我认知是片面的。“我没教孩子,所以孩子出问题跟我无关!”诸如此类的想法,乍看合理,实际只是一种逃避。
还有些人逃的更远,他们完全静止不动,放弃生活所有的选择。
所谓放弃生活的选择,就是放弃现在,以及与现在相关的过去与未来。
02 真正的“克制”是“认清自己”
说到底,很多时候我们接受的关于“克制”的教育,都是不准确的。
有太多的控制,以克制之名在执行。某些人口中的:“你要克制自己!”,其潜台词是:“你要听我的!”。
比如很多父母以克制为名控制他们的孩子:要他们学跳舞,要他们找一个合自己眼缘的伴侣,要他们无条件听从自己的意见……
有些对情商一知半解的人,会把“克制情绪”当成高情商的表现。
比如一个人经常被同事要求做一些职责之外的事,她很生气,但是想到如果当场和对方争执,自己也很丢脸,于是选择忍下这口气。
……
正是因为有太多这种说法,才会让一些人活得那么痛苦。因为他们成天都在控制自己,告诉自己“这个不能做,那个不能做”,各种反人性的自我压抑。
克制过了度,就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控制,让一个人无法展现自我,包括无法展现自己的潜能,进而实现自己的潜能。
就像一个热爱画画的孩子,被父母以“好好学习”为名义毁掉画画的工具时,他可能会变得乖巧、听话,因为他以为自己的兴趣是“坏”的,需要克制。所以他会控制自己不要去画,甚至控制自己不要去想“我想要什么?”
真正的克制,从存在心理治疗的角度,就是一个人认清自己,这包括三件事:心愿、能力、需要。
这里说的“认清”,不是一个人待在角落闷着头想,而是在行动中探索。
喜欢一个人,想要跟对方在一起,便尽其所能的追求对方。在追求的过程中,我们会了解自己的能力,可能我们会发现自己不善言词的一面。我们可能会发现即使我们有某些优点,但在爱人面前,我们忍不住卑微。我们也许在过程中不经意的说谎,就会了圆一个让对方满意的谎;进而我们看见自己的软弱,明白别人在感情中的不易;我们知道我们对一个人的心意,来自我们的欲求,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爱,也需要被爱……
克制的边界,在于我们对社会文化和道德的认知。这种克制不是因为别人告诉我们该做什么,而是我们在对自我认知之外,对世界的认知同样真实,进而我们能做出合情合理的判断。
当我们对明天不抱希望,不是因为我们不好,所以希望不再,相反地,是我们不敢相信我们能够变得不一样,我们相信自己不可能改变了,所以我们才会丧失希望,丧失未来。
把克制的动作一点点放下来,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潜能无限。这个潜能不是赚大钱,或是某方面的天才,而是我们会发现,原来我们不必单方面承受生活的重压,我们还有潜能在现实中建设自己的生活!就像只是在狭窄的、有扇小窗出租房里放一小束花,就能把房间点亮。
服务热线
0356-304398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