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关快到了,许多人打的“小算盘”也许是——拿完年终奖,届时年后辞职走人。
然后呢?
你可能会挠挠头说,“然后?找新的工作呗。实在不行,转个行呗。”
然而,如果你没有参透“转行的意义”,或者说“自己究竟为什么要转行”,恕我直言,你不过是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而已。
许多人决心变换职业赛道后,往往有这么一个心理:“既然我有机会可以重新选择职业,那这次一定要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。”
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,很遗憾......你踏入了转行的思维误区。
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,这本无可厚非。但问题是,它应该是结果而不是动机。
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“真实的自我”,顾名思义,它是指我们潜意识渴望成为的人。
我们每个人都急不可耐地想发现那个“真实的自我”到底是什么样的。似乎一旦挖掘出“真实的自我”,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就事半功倍了。
而这,正是传统职业规划误区的心理根源。
为了对标“真实的自我”,心理学家黑兹尔·马库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——“可能的自我”。他认为,“真实的自我”是一成不变和一动不动的,等着我们去挖掘就好。而“可能的自我”,更像一个通过不断打磨而雕刻出来的泥坯。
换句话说,“真实的自我”可能并不存在,因为我们不是只有一个“自我”,而是由许多个自我共同构成和塑造出来的。
说白了,每个人的职业未来,其实有着无数种可能性的。你要做的是去尝试各种可能性——哪怕试错都不要紧。
举个例子,1983年的时候,乔布斯对时任百事可乐公司总裁的约翰·斯卡利说了这么一句话:“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,还是想跟我一起去改变世界?”
相信任何有雄心壮志的人,恐怕都无法抵挡这句话的威力。
斯卡利毅然决然来到了苹果公司,并担任了CEO。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,苹果确实开始改变可了世界。
在重新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,你需要放弃寻找所谓的“真实的自我”,而是努力去发现“可能的自我”。
换言之,你没必要事先进行大量和缜密的职业规划,相反你应该先去实践、尝试、体验各种各样的事情。在摸索的过程中将自己打造成想成为的样子。
当然,如果你觉得这样的方式过于“冒险”,你也可以在当前的工作之余,尝试去兼职一份感兴趣的工作。或者,你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的方式,去接触那些对于你而言全新的领域。
总之,不要一开始就抱着所谓“全力以赴”的态度,而是愿意试错,不断地探寻自己的职业可塑性。
转行的时候,除了“列出各种可能性”和“勇于试错”之外,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——你最好提前在想要尝试的领域中发展新的人脉。
而要发展新人脉的关键,就是要找好一个类似“导师”,或者说领路人的角色。比如你要从教育行业跨到广告行业,你就需要找一个对广告行业有一定了解的人,给你出谋划策,指点迷津。这样你入门的门槛就会低很多。而且对于如何融入新行业和发挥自己的优势,你走歪路的过程也会短得多。
这之后,如果顺利,你可以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,让导师把你领入新行业的圈子里。
为什么要特意建立一个新的社交网络呢?这是因为,当你处于旧的社交网络的时候,那个圈子的人听到你想要大转行,第一想法不是劝诫就是阻拦。而这会大大打击你的积极性。
这也很正常,正所谓“屁股决定脑袋”,哪个行业会甘心承认自己是“夕阳产业”呢?
可一旦你加入新的行业圈层,且不谈里面的人都是这个行业的深耕者,光是和那些有转行经验的人一起交流,你便会受益匪浅。哪怕最后发现聊的不是很愉快,甚至对这个行业心生厌恶......那,提前止损退出,不也是一件好事吗?
职业身份,不仅包括我们每天进行的工作,还包括我们所处的环境和人脉关系。转行并非换个工作那么简单,它意味着一个职业身份的整体重塑。
职业身份的重塑,意味着你要把 “你过去是什么人”和“你将成为什么人”联系起来,对自己过去和现在做的事情赋予新的意义。
从老师改做设计师,面临的可不仅仅是技能要求的变化。我们只有从心底认可自己转换职业的意义所在,才能接纳和促成自己真正的转型。
服务热线
0356-3043986